摘要:近年来,网络投资诈骗案件在全球范围内激增,马来西亚也不例外。近日,一名本地公司业主因轻信“高回报投资计划”,在短短数周内损失 180万令吉(约合38万美元)。此案再次凸显网络金融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,值得公众及投资者高度警惕。
案件回顾:诈骗手法层层递进
受害者最初在社交媒体平台接触到一则“短期高收益投资”广告,宣称“低风险、月回报率20%”。在点击链接后,受害者被引导至一个看似专业的投资平台,并配有“24小时客服”以增强可信度。
诈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:
该受害者前后共转账 17次,涉及多个不同银行账户,直至察觉受骗才报警。
诈骗模式分析:为何屡屡得手?
根据马来西亚警方及金融监管机构(SC)的调查,此类骗局通常具备以下特征:
仿造合法投资平台界面,甚至伪造监管牌照信息。
提供虚假“成功案例”及“实时收益数据”以迷惑受害者。
贪婪心理:承诺不合理的回报率(如月收益10%-30%)。
紧迫感操控:制造“名额有限”“最后机会”等话术,迫使受害者快速决策。
要求汇款至个人银行账户,而非公司对公账户。
使用“钱骡”(Mule Account)分散资金,增加追查难度。
如何防范网络投资诈骗?
若回报率远高于市场水平(如马来西亚合法基金平均年回报4%-6%),极可能是骗局。
合法投资机构不会要求向个人账户汇款,或使用加密货币支付。
专业工具助力风险防控
在数字时代的投资环境中,借助第三方专业工具进行立体化风险评估已成为必要环节。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交易商信息查询平台,外汇天眼 WikiFX 为投资者构建了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:
马来西亚诈骗案件趋势
根据马来西亚皇家警察(PDRM)数据:
网络投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,但核心逻辑不变——利用人性弱点套取资金。投资者务必保持理性,遵循“不轻信、不贪心、不冲动”原则,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
近日,槟城一名70岁的私人公司会计经理因轻信网络投资广告,累计损失高达136.5万令吉,成为近期备受关注的网络投资诈骗典型案例。该案件再次警示公众,面对网络投资诱惑时必须保持理性和警惕。
近期,槟城连续发生三起网络投资骗局,累计涉案金额超过200万令吉,受害者涵盖工厂主管、会计经理及退休公务员。案件显示,网络投资诈骗手法愈发高明,极具迷惑性,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。
随着网络金融的普及,投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,受害者遍布各个年龄段。近日,马来西亚一名退休人士因轻信“高回报投资计划”,损失 58.6万令吉。此案不仅揭示了诈骗者的狡猾手段,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——任何承诺“稳赚不赔”的投资都可能是陷阱。
近日,彭亨关丹警方通报,一名58岁家庭主妇因轻信Facebook上推广的虚假股票投资项目,累计损失高达150,190令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