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马来西亚一名无业男子因相信网络投资广告所承诺的“80%高回酬”,在短短两周内向一间名为“Carlyle Technology”的公司账户转账逾26万令吉,最终发觉受骗报警。这起案件不仅揭示诈骗集团在网络平台上的伪装能力,也再次反映社会大众在金融诈骗面前的脆弱与风险意识的不足。
一、案件始末:两周被骗九次,损失逾26万令吉
根据柔佛州新山南警区的通报,该案件发生于2025年7月4日至17日期间,受害者是一名57岁的无业男子。他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则宣传“高达80%回酬”的投资广告后,主动点击链接并与一名自称“Olivia Leong”的女子取得联系。
在“代理人”的引导下,受害者下载了一款名为“CYL official”的手机应用程式,并根据指示完成注册。其后,该名男子按照对方的要求,于短时间内分九次将总计26万7888令吉的资金,转入一家名为“Carlyle Technology有限公司”的银行账户。
直到无法取回所谓的“投资盈利”且对方失联,受害者方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诈骗,并于7月21日报案。案件目前已在《刑事法典》第420条文下展开调查,涉及“欺诈及不诚实地诱使交付财产”。
二、诈骗模式分析:典型“高回酬+虚假平台”套路
这起案件中,诈骗集团使用了非常典型且具欺骗性的三阶段操作模式:
1. 虚假广告诱导点击
通过社交媒体精准投放广告,打出“短期高回酬”、“快速致富”等吸引眼球的关键词,诱使受害者主动联系。
2. 建立信任伪装正规
冒充“代理人”身份,利用“专业术语”与投资话术获取信任,并要求下载看似合法的应用程序,营造系统性投资环境。
3. 非正规转账平台
所有资金皆要求直接转入“第三方公司账户”,受害者并未获得任何真实的交易确认或监管保障。
三、为何公众容易受骗?
1. 对高回酬的贪念心理
多数诈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,是受害者被“不切实际的高利润”所诱惑而放松警惕。相比传统金融工具,这类骗局往往承诺远高于正常市场水平的回酬,足以激发受害人快速投入。
2. 缺乏金融监管知识
公众普遍不熟悉国家银行与证券委员会对投资平台的认证流程,往往误以为注册公司即代表合法合规,忽略监管状态。
3. 使用科技手段增强可信度
诈骗集团不断升级技术手法,透过设计精美的App、交易界面和“客服系统”,增强骗局的真实感,令受害者信以为真。
四、警方与社会的应对建议
新山警方已针对本案展开调查,并提醒公众:
* 所有投资平台必须受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或证券委员会监管;
* 切勿轻信社交媒体上的“高回酬”广告;
* 下载或使用任何涉及金钱交易的应用程式前,应先查询其合法性;
* 投资前务必核查平台背景,必要时可咨询专业金融顾问;
* 一旦怀疑受骗,应尽早报警与联络银行冻结账户。
在数字投资时代,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交易商信息查询平台的外汇天眼 WikiFX,通过多维度服务为投资者构建安全防护体系:收录全球超 3.8 万家金融交易商实时监管数据,涵盖监管机构注册信息、牌照状态等核心维度,用户搜索名称即可秒级生成 “数字信用档案” 查看资质;运用 AI 算法实时扫描交易商合规动态,对监管状态变更、用户投诉激增等风险信号智能预警,精准识别 “监管套牌”“ 地址造假 ” 等隐蔽骗局;除基础资质查询外,还提供 7×24 小时全球金融监管资讯、诈骗案例解析及防骗技巧,投资者通过 Google Play 或 App Store 下载 WikiFX 手机应用,可随时获取交易商安全评分、用户真实评价及行业反诈动态,让投资决策建立在充分信息核查基础上。
结语:
“CYL official”这类骗局的出现,再次提醒我们:在投资的世界里,没有“稳赚不赔”的承诺。每一位投资者都必须时刻保持理性,不被“快速致富”的口号所迷惑。金融知识的普及与警惕意识的提升,是遏制诈骗蔓延的根本。
当你面对所谓“80%高回酬”的投资项目时,不妨先问自己一句:*这是真的吗?值不值得冒险?* 不盲从、不冲动,是投资者最基本的自我保护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