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,网络诈骗案件在马来西亚呈现显著上升趋势,尤其是虚假投资骗局对公众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
近年来,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,网络诈骗案件在马来西亚呈现显著上升趋势,尤其是虚假投资骗局对公众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近期两起典型诈骗案揭示了诈骗手法的隐蔽与高明,提醒社会各界必须提高警觉。
案例回顾:百万令吉投资骗局
雪兰莪警方通报,一名54岁本地公司经理因轻信Facebook上的虚假投资广告,遭遇投资诈骗,损失高达265万令吉。受害者在点击广告后,被引导至WhatsApp与自称“投资导师”的女子联系,加入投资群组。初期他获得10万令吉“回报”,增强信心后,陆续向九个银行账户转账44笔,共计265.2万令吉。诈骗者还展示了近800万令吉的虚假收益图,诱使其继续投入资金。最终,当受害者尝试提现时,被要求支付多笔税款,察觉异常后报警求助。
另一宗案件发生在雪邦,一名69岁的德国籍人士被骗超过300万令吉。诈骗者冒充马来西亚内陆税收局和国家银行官员,通过邮件指示受害者开设银行账户,并声称将有巨额资金存入。为了提取资金,受害者被要求支付“税款”,在两个月内通过25笔交易转账308.98万令吉,最终识破骗局报警。
警方已对两案展开调查,并根据刑法第420条(诈骗罪)立案。
网络诈骗态势严峻,老年人尤为脆弱
根据警方及相关机构数据显示,2023年马来西亚网络诈骗案件激增,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令吉。虚假投资诈骗案件占据高额损失的主要部分。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诈骗重点目标,因其对数字技术掌握不足,且渴望通过投资增加退休金,容易被诈骗集团利用。
警方及反诈骗专家指出,诈骗手法不断翻新,利用社交媒体、电子邮件、假冒官方机构等多种渠道诱骗受害者。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也使诈骗内容更具迷惑性,如通过伪造视频和音频制造虚假投资宣传。
防范建议:增强识别力与警惕心
随着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复杂,公众必须保持高度警惕,理性投资,避免成为诈骗牺牲品。警方与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,通过教育、技术和执法多管齐下,共同打造安全的数字环境,守护每一位公民的财产安全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
近日,彭亨关丹警方通报,一名58岁家庭主妇因轻信Facebook上推广的虚假股票投资项目,累计损失高达150,190令吉。
近日,吉兰丹哥打峇鲁警方通报,一名57岁前油气钻井工人因轻信一家声称提供“伊斯兰教法合规”股票投资公司的高额回报计划,投资本金达15万令吉,承诺年利率18%,三年期内每季度支付利润约6,700令吉。
近日,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发生一起令人警醒的投资诈骗案件:一名72岁的前会计师因轻信WhatsApp上的投资信息,最终损失超过30万令吉。
一场原本充满希望的网络邂逅,最终却让一名本地女销售与市场高管陷入了巨额损失的噩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