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,信息和金融知识唾手可得,社交媒体和网络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“聪明”。但现实却令人警醒——投资诈骗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愈发猖獗。
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,信息和金融知识唾手可得,社交媒体和网络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“聪明”。但现实却令人警醒——投资诈骗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愈发猖獗。很多人自信地认为,只有“容易上当的人”才会被骗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骗子真正瞄准的,并不是你的知识,而是你的情绪。
骗局为何屡屡得手?
无论你是年轻人、专业人士,还是金融专家,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。研究显示,诈骗并不挑选对象,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个情绪脆弱的时刻落入陷阱。越是自信“我不会被骗”的人,反而更容易在疏忽大意时中招。
投资骗局最擅长制造紧迫感(“错过就没有机会”)、排他性(“只针对少数精英开放”)或FOMO(害怕错过)。这些心理暗示会直接击中人性的弱点,让理智瞬间让位于情感。骗子还常常通过“熟人”或“权威”背书降低你的防备心,让你觉得“既然是朋友推荐,应该没问题”。
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下,人们习惯于迅速做决定。金融市场的“速度优势”让很多人误以为越快行动越能获利,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,催促你在未充分思考前做出转账等关键决策。
许多人误以为只要不泄露太多信息、注意语法错误就能避开骗局,或者认为只有“容易被骗的人”才会上当。这种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”的心理,恰恰让自己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下。
防骗的关键:情绪觉察比知识更重要
最危险的骗局,往往不是那些看起来复杂难懂的,而是那些让你觉得“安全、熟悉、值得信赖”的。骗子精通人性,善于利用你的希望与恐惧。真正的防骗,不只是了解骗局的套路,更是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提升情绪和心理的防御力。下次再遇到“稳赚不赔”的投资机会,先问问自己:我的理智还在线吗?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
近日,彭亨关丹警方通报,一名58岁家庭主妇因轻信Facebook上推广的虚假股票投资项目,累计损失高达150,190令吉。
近日,吉兰丹哥打峇鲁警方通报,一名57岁前油气钻井工人因轻信一家声称提供“伊斯兰教法合规”股票投资公司的高额回报计划,投资本金达15万令吉,承诺年利率18%,三年期内每季度支付利润约6,700令吉。
近日,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发生一起令人警醒的投资诈骗案件:一名72岁的前会计师因轻信WhatsApp上的投资信息,最终损失超过30万令吉。
一场原本充满希望的网络邂逅,最终却让一名本地女销售与市场高管陷入了巨额损失的噩梦。